[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

网上有关“[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东二区、煤炭、资源储量、详查

内容提要 受探矿权人—锡林郭勒国鑫矿业公司委托(勘查证号1525000510068,487.82平方公里),由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承作,于2006年4月至8月,完成详查工作量:1/5千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测量73.29平方公里,钻探60个孔17434.50米。本“详查报告”经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组织评审,以“内国土资储备字[2008]87号”文备案。勘查区位于西乌旗(巴彦乌拉镇)北西22公里(巴彦胡舒苏木辖地)。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组(钻孔控制含煤段厚25.72--743.90米),含1、2、3三个煤组5层煤,其中1-2、1、2、3号煤层可采,均厚1.67米、7.84米、2.35米、2.38米。煤质为中灰、低硫、中磷、高挥发分、含油、高热值褐煤。截止2007年7月31日柴达木矿区东二区煤炭资源储量估算/评审结果(1-2、1、2、3号煤层,675--923米赋矿标高,原报告D级/本次详查332+333类):原报告50405万吨,本次详查70125万吨(其中恒源矿35732万吨;立源矿34793万吨)。

资料数量

相似资料 湖南烟煤矿分布及其储量. 张兆瑾. . 2007-8-1 0:00:00

黄河以南的煤产. 区至培. . 2007-8-1 0:00:00

南京附近煤矿业调查报告. 韩金桂〔等〕. . 2007-8-1 0:00:00

甘肃山丹北山大口子铁矿详查区测物探工作结果报告. 向德枫. 甘肃省张掖地质局物探队. 2007-8-1 0:00:00

四川长寿新市、双龙构造地震详查总结报告. .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地震4大队. 2007-8-1 0:00:00

甘肃省金川铜镍矿二矿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1卷. 任银昌,王五松,乔富贵[等].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2007-8-1 0:00:00

甘肃省金川铜镍矿一、三矿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易立平,刘保卫,乔富贵[等].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2007-8-1 0:00:00

甘肃省礼县金山金矿床普查地质报告. 谢平军,钱时勉,尚易良[等]. 甘肃省有色勘探局3队. 2007-8-1 0:00:00

甘肃省甘谷县大唐甘谷发电厂地下水水源地详查报告. 尹念文,张家峰,王永斌等. 天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巴伦诺尔三区煤炭详查报告. 吴井军,于莉莉,候江[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煤炭详查报告. 张百禄,曲方,李玉畅[等]. 甘肃煤田地质局133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东一区煤炭详查报告. 张国良,魏福良,刘大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编著者其它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莫拐煤田一井田扩大区勘探报告. 郭智峰,于莉莉,刘大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吉林和龙县柳水坪铜镍矿区1960地质报告. 张国良. 吉林省地质局延边地质大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煤田一号露天煤矿补充勘探报告. 于莉莉,马延君,唐学民[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元宝山煤田大北海区煤炭勘探报告. 张国良、刘大野、于莉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平庄煤田振峰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白水利,于莉莉,候江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高力罕煤田鼎辉区煤炭详查报告. 张国良、刘大野、唐学民.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平庄煤田古山镇联营一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候江,刘贺兰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平庄煤田五家矿三井区五家镇第二联营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聂国印,于莉莉,候江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吉林省抚松县莽牛哨矿区踏查报告. 倪宝纯、张国良. 东北地质局辉南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元宝山煤田红庙矿区马林煤矿(新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侯江,李杰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锡凌煤矿外围勘探报告. 张国良、于莉莉、刘大野.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辽宁省本溪县中寨子矿化地找矿勘探地质报告书. 张国良、孟庆林. 辽宁省冶金厅地质勘探公司104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宝力格煤田(中段)一矿区勘探报告. 白水利、刘大野、于莉莉. 内蒙古第9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平庄煤田三道营子胜利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白水利,候江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绍根煤田中区勘探报告. 吴井军,于莉莉,董洪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白音华煤田一井田勘探报告. 聂国印,刘大野,马宝林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西二号露天矿首采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候江,邹文琪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巴伦诺尔三区煤炭详查报告. 吴井军,于莉莉,候江[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东一区煤炭详查报告. 张国良,魏福良,刘大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一九五八年度地质报告. 金顿镐、张国良〔等〕. 吉林省延边地质大队安图地质队. 2007-8-1 0:00:00

辽宁省铁岭县蕨菜沟区铜矿点评价报告. 夏源熙、张国良. 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普查队. 2007-8-1 0:00:00

辽宁省锦西县钢屯区铁及有色金属找矿评价报告. 张国良[等].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05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莫拐煤田一井田勘探报告. 孟令伟,聂国印,刘大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东一区煤炭勘探报告. 魏福良,聂国印,刘大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一区(西南部)煤炭详查报告. 张国良,吴井军,于莉莉[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东二号露天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刘大野,马宝林[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形成单位其它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免渡河煤田金蒙煤矿煤炭详查报告. 陈立云,刘大野,马宝林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元宝山煤田红庙矿区马林煤矿(新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于莉莉,侯江,李杰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元宝山煤田红庙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董国华,林树春,张亚华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平庄煤田西露天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罗志清,李华,于亚波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旗白音华煤田白音华露天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田文明,肖石,杨凤芝等.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2007-8-1 0:00:00

档号 108339

电子文档号 DZ106895

形成单位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04勘探队

汇交单位 内蒙古

形成时间 2007-08-01

编著者 聂国印、于莉莉、张国良[等]

语种 中文

保护期

资料类别 矿产勘查

工作起始时间 2006-04-01

工作终止时间 2007-08-01

行政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

矿产 煤炭

工作程度 详查

档案馆 全国地质资料馆

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研究与试点应用

江成泽 李新明 赵丽敏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摘 要 本文对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检查验收、开发利用和保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叙述,对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制作软件、软件数据接口、汇交与管理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电子文件 问题 建议

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汇交工作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2002 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2]93 号)文件,正式要求汇交电子文件,并初步规范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汇交格式;2006 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印发〈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210 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电子文件的汇交格式。随着地质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地质工作中应用的软件种类越来越多,汇交资料的内容更加丰富,汇交地质资料的检查验收与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1 电子文件检查验收中的问题

(1)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编制软件种类较多,增加了电子文件检查验收的难度。地质工作的种类较多,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地面异常查证、地质科学研究等。由于地质勘查手段的多样性,尤其是地面物化探工作种类的多样性,如地面电法、磁法、地震勘探等,对各种仪器采集的原始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其形成的成果数据文件格式各不相同,因而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时源电子文件的种类较复杂,这给汇交资料电子文件的检查验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为只有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掌握了此类电子文件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才能打开电子文件对照纸质图件进行检查验收。目前常用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制作的软件种类及文件类型见表 1。

表 1 地质资料图件编制常用软件及数据文件类型

续表

(2)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条件不能满足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检查验收工作的需要。对于经专业软件处理形成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需要构建相应的软件平台才能对电子文件实施检查。作为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档案馆(室),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配备此类专业软件,因此不能对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检查验收,恐怕只能检查文件是否能够被正常复制以及文件的组织结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3)汇交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问题。目前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载体除了磁带和磁盘外,大部分都采用了 CD 或 DVD 光盘。磁带和磁盘的质量相对有保障,而光盘的质量则令人担忧。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规定,保存电子文件的光盘需要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38-2008),市场上销售的光盘质量良莠不齐,对光盘质量进行检测需要有专业的设备。汇交地质资料的基层单位不可能对光盘质量进行检定,因而汇交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也应该是汇交电子文件检查验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2 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是提高地质工作效率、避免勘查投资浪费,以及实现地质资料价值的重要途径。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则是地质资料服务于现实工作的重要资源。由于电子文件制作软件的差异以及软件版本的差异,往往导致地质资料电子文件难以利用或者不得不重新编制图件。实际工作中电子文件提供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汇交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因为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导致汇交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资料汇交内容不完整,给电子文件的利用带来了不便,如 MapGIS 软件编制的图件未汇交子图库等。

(2)原汇交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内容齐全,但与新要求采用的图库不一致,重新利用这些地质资料也需要投入较多的工作量。

(3)原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编制的软件与新要求的软件不同,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投入。如采用 AutoCAD 软件编制图件,需要导入 MapGIS 软件中重新编辑,或者MapGIS 与 ArcGIS 软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等。

3 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保管中存在的问题

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目前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包括软磁盘(3.5 寸和 5 寸)、磁带(盒式磁带、盘式磁带)、硬磁盘(IDE 接口和 SATA 接口)、移动硬盘、U 盘、磁光盘(MO)、光盘(CD、DVD)等。在实际工作中,对电子文件的保管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存储介质的读取设备淘汰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标准的读取设备如软驱、磁光盘机、ISA 接口的磁带机等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直接利用这些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文件已经不太现实。因此,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计算机发展状况,及时将存储在非通用类介质中的电子文件转储到通用存储介质(如光盘或移动存储介质)中,保障其提供利用服务。

(2)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备份问题。目前比较常用、方便数据交换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硬盘和光盘。移动硬盘应放在防磁柜中保存,并定期与计算机连接检查,确保数据不被丢失。因为光盘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对存储电子文件的光盘进行经常性的抽检,并定期进行备份。

4 建议

(1)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除了地质、物探、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地质工作中常用软件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对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检查验收的能力,把好检查验收质量关。

(2)制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尽量使用通用、成熟的软件,软件种类尽可能地少一些,并且保持软件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开发利用。

(3)对于专业软件形成的源电子文件,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形成的解释图件(*.cgm),建议一并汇交浏览该文件格式的软件,便于档案管理人员浏览检查。

(4)对于当前地质资料编制中常用的国产优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MapGIS,建议国土资源部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全国统一的符号库(SLIB),下发地质勘查单位使用,使全国范围内的地质资料形成统一的制作标准,以提高地质资料的标准化程度。

(5)研究解决地质工作中常用软件(MapGIS、ArcGIS、AutoCAD 等)的数据交换标准接口,提高数据文件的通用性,便于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

(6)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应根据地质资料制作软件的发展现状,及时将早期汇交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升级为新版软件的格式,避免因软件版本差异过大而无法正常完成电子文件转换升级情况的发生,提高电子文件的可重用性。

(7)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将非通用设备保存的电子文件转储到目前通用的存储介质(如光盘、移动硬盘等)中,且这些存储介质的质量应有一定的保障,最好是多种类型的存储介质进行备份,以便于电子文件的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

5 结语

以上是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检查验收、利用和保管工作中的一点认识,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推进江苏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

连健1,2 许百泉1,2,3 颜世强4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全国地质资料馆;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4.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研究项目开展基础上,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进行总体研究,提出了相关模型和模式,一方面夯实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全国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和资源的集聚、服务的集群和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 地质资料 资源 汇聚机制 应用

0 引言

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有效汇聚,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向国家汇交地质工作成果的义务,是对投资收益的保障,同时也是地质工作成果服务于社会大众的重要保障和基石。加大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研究,拓宽地质资料汇聚渠道,形成完善的地质资料汇聚监管与法规保障体系,创新经济发展、矿业投资增长、信息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等新形势下的地质资料资源汇聚模式,对于推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形成完备的、成体系的地质资料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研究项目(简称“两化”)开展基础上,对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进行总体研究,提出了相关模型和模式,一方面夯实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全国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建设和资源的集聚、服务的集群和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1 地质资料汇聚机制总体框架

“两化”各省试点工作的开展取得的经验充分证明了一件事:没有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相对集中,没有地质资料数据的有序管理,就没有集群化,没有高效服务,更谈不上产业化。在对现行业务流程、项目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地区业已开展资料汇聚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地质资料的汇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质资料的汇交,用以提高地质资料集中度;二是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用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关联度,促进资料有序化管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地质资料资源汇聚机制可进一步细化归纳为汇交信息化监管机制、汇交激励约束机制、数据库更新维护机制、地质资料收集与交换机制、欠交地质资料清理与催交机制、市县职能延伸机制等6个方面,见图1。

其中,汇交激励约束机制和数据库更新维护机制属于常规汇交业务范畴,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开展地质资料的正常汇交、接收、验收、转送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及更新等工作。在常规汇交业务基础上,通过建立汇交监管平台,实现了三大类的地质资料一体化汇交管理,创新性建立商业性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约束机制,形成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及汇交信息化监管机制;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各类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欠交清理,研究形成了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构成欠交地质资料清理与催交机制;为了丰富地质资料馆藏资源,在正常资料汇交渠道之外,开展境内外地质资料的收集与交换工作;同时,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向市县延伸的研究与试点。

图1 地质资料资源汇聚机制框架图

总结地质资料资源汇聚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汇聚渠道的创新;二是资料汇交政策机制上的创新。其中,汇聚渠道的创新是指拓展原有的国家级馆藏机构—省级馆藏机构—委托保管机构的管理体系与汇聚渠道,向冶金、煤炭等行业扩展,向地市级地质资料馆藏部门延伸,向境外相关地质资料的回归拓展,极大地丰富了地质资料的来源与范围;汇交政策机制的创新是指开展法规约束、利益共享等资料汇交机制研究,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约束的前提下,制定并出台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充满地域特色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设计汇交流程和方法,建立汇交资金保障制度,明确牵涉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实现地质资料的应交尽交和公开共享。

2 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方式方法

2.1 地质资料汇交激励约束机制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了地质资料汇交及违法责任。“两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国土资源部起草发布了《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进一步明确了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明确了地勘单位在地质资料汇交方面的连带责任,明确了欠交地质资料处理办法。《关于加强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要求、相关法律责任;《关于加强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的通知》,明确了油气、海洋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实行委托管理,保证目录共享开展服务。这些创新点,从法律制度上鼓励汇交,限制欠交,有力地促进了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

2.2 地质资料汇交清理与催交机制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各类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清理,“两化”试点项目开展以来,研究形成了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要求。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达了《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下发了《关于地质资料清欠工作有关要求的函》(国土资储函〔2010〕32号)。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0年10月下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开展地质资料清欠工作的通知》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落实部地质资料清欠工作实施方案》。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协调下,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支持下,组织开展全国各类地质资料清理试点工作,为全国各类地质资料清理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2.3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

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1〕78号),决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在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行全程监管,实现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其监管范围为: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形成的地质资料;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以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应汇交的其他地质资料。

2.4 境外地质资料的回归研究

为促进境外保管的与我国领土有关的地质资料回归祖国,加强境外地质资料的汇聚,保障我国地质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增进国际交流,推进地质资料公开共享,围绕境外地质资料回归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工作思路、回归方式方法,包括网络下载、馆际交换、境外购买3种形式。

1)网络下载。大多数境外地质资料公开服务较好,基本都公开了馆藏目录,有部分资料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部分资料虽然不能直接下载,但可以通过专业的手段把内容复制下来。

2)馆际交换。一是加入合约,资料共享。有一些中国的地质资料在图书馆的介绍中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料目录,但是具体的资料内容还需要和保管机构进行接触和协商才可以得到。目前,国外存在一些资料相互借阅的合约,可以通过加入合约,共同实现资源的共享。二是国际交换,互通有无。有一些中国的地质资料在境外保管机构的网站上可以查到目录,如果需要获得具体的资料,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相对应的保管机构进行协商和交换,进一步加强双方地质资料的交流与共享。三是召开会议,赠送资料。可以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推介馆藏机构的地质资料,在交流与协商的基础上,互相赠送有关的地质资料,扩大地质资料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境外购买。可以通过与境外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的联系,购买相关的地质资料。

2.5 地质资料汇交及共享机制试点研究

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市县延伸已经在部分市、县得到了较好的试点开展,各市县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当地矿证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地质资料汇交及共享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上海市地质资料汇交及共享机制研究

上海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地区,其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相关地质资料较少,城市地质工作研究程度高,工程建设活动密集,相应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多,地质资料汇交重点、汇交要求、汇交时限以及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的一些实际特点,因此探索适合于上海市的地质资料汇交与共享机制非常必要。通过广泛社会调研、专家咨询,在梳理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探索。从2006年至今,经历了部门共建共享、行政发文干预、地方立法3个阶段,形成了统一告知、统一标准、汇交技术把关、入库、服务的汇交与共享机制。

(2)安徽省县(市)级地质资料汇交机制研究

通过合肥市及区(县)国土资源局协调,召集相关部门(如国土、发改、建设规划、人防、地震、交通、公路、水务、环保等)以及城建档案馆集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非地质调查(勘查)行业形成的地质资料保存现状、汇交路径与方法,收集对地质资料汇交和共享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合肥市地质资料汇交流程及标准,明确汇交工作流程,对汇交地质资料格式、数据提交格式等进行规范。提出《合肥市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该规定准备以城建档案馆为汇交节点,工程建设单位在汇交工程建设档案时,提交1份工程勘察报告给国土资源局,否则不予发放工程建设验收许可证。

(3)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汇交机制研究

由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牵头,以福建省国土资源档案馆为主要成员,福建省地质测绘院等其他单位辅助,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工作联系小组,通过建立有效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与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地质资料的收集,服务国家、地方建设的需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出台了专门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制定相关汇交标准,设置专门部门人员负责地质资料汇交接收工作,目前已接收了工程地质资料。

3 总结

地质资料的汇聚是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本文在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地质资料常规汇聚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地质资料汇聚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机制,并开展了相关试点应用。

蒋洪明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已跨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江苏省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全面完成,推进了全省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设。这是现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省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为推动全省数字地质资料馆建设,开拓思路,创新理念,积极完善馆藏各项建设。同时,作者结合省馆工作实际,进一步阐述了数字地质资料馆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 江苏省 地质资料 数字档案馆

1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基础

图文数字化地质资料是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省馆)建设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基础数据来源及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前提与基础。省馆根据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工作标准《SZ1999001—2000 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历时十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了馆藏6000多档地质资料档案的图文数字化工作。图文数字化所形成的海量电子地质资料信息,为全省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它的产生与应用,不仅促进了地质资料信息化的服务利用,相应地也促使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地质资料档案中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的前提过程中,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已认识到数字化信息的重要性。因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必须在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一种全新的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形态。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设也就意味着需将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的地质资料信息、汇交接收的地质资料电子信息、整理加工后建立的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库信息进行存储,通过网络化的工作环境,实现向社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地质资料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2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内容

为加强推进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省馆积极有效地对馆内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增添了新的硬件设备,及时更新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升级;对技术人员进行了管理平台应用的专项培训;通过引进人才,优化了人才队伍的结构;扩大了省馆网络化的管理;率先实行全省数字化成果异地备份工作。同时,开发了多项地质资料集群化产品项目。

2.1 完善制度建设

省馆领导班子对管理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根据省馆现有的制度,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借阅、库房管理等制度。通过资料借阅承诺书的修订,保密协议的签订,使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落到实处。通过岗位职责的明确分工,提高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馆内工作得到了井然有序的开展。合理规划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备,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2.2 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任务的效率以及更好地提供借阅服务,省馆新增了计算机、打印机、大幅面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并加强对系统软件的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同时,省馆大力推进并启动了实物库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夯实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

2.3 管理平台建设

为配合全省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馆购置了服务器,安装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有6000多档地质资料信息存入了该管理系统,为来馆查阅资料者提供了地质资料基础保障。

自2013年3月以来,省馆开通的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全国馆藏机构并网查询。目前,已有6500多档馆藏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录入平台,并实行每月动态更新。全国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拓宽了数字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的服务范围,强化了资料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效率。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对全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数据进行清理。省馆将所有的地质工作项目信息进行了录入,并补充了全省探矿权、采矿权、地质项目,通过汇交凭证的及时发放,对欠交单位及时发放催交通知书,从而完善了汇交管理制度,提高了汇交效率。

2.4 省馆网络化建设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网站的建立,为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在线服务,推进了电子地质资料的利用价值。自从开通馆网站以来,省馆网站累计访问量已达113715人次;提供全文浏览和下载服务48421人次。网站数字资料的服务,既是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数字地质档案资料方便、快捷和高效服务的有效途径。

省馆局域网络的运行,大大提高了馆内数据的传输与利用效率,确保了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地质资料数据的安全,有效地达到了对数字化工作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

2.5人才队伍的建设

省馆加强内部人员建设,对现有在岗人员加强了技术上的培训与引导,并积极鼓励大家参加科研项目,建立学习研讨小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对外,省馆则积极引进专业类的硕士研究毕业生,补充并夯实省馆技术队伍力量,从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开发利用水平。

2.6 重要数据备份

为了进一步提高并保证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的安全管理。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确保地质资料数据的安全性,省馆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成果数字地质资料数据的异地备份工作。2014年6月,省馆派专人将6416档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安全送达南通国土资源厅数据备份中心,完成了异地数据备份交接工作。今后新增的成果地质资料数据,省馆将会根据数据量,定期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备份的完整性。

省馆首次异地成果数据备份,是全省地质工作的创新思路,它为省馆数字化成果资料的安全存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江苏省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

2.7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地质资料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供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省馆与江苏华东地质调查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江苏省句容市九华山地区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的协作项目任务。数字地质资料在该项目中的应用,为找矿信息(地质、矿产、物化遥、矿政等)的集成与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体现了数字地质档案资料在服务上的深化利用,也是省馆主动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的创新体现。

为深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工作,《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3号),要求完成各省(区、市)的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在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中,将江苏省地质工作形成的归档保管的地质钻孔资料进行整理并提供利用。省馆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为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所需的图文信息资料,包括钻孔柱状图、工程布置图、勘探线剖面图以及样品分析结果表等。钻孔数据库的建设,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资料,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

3 意义

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建设,是数字地质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的综合,是实现数字地质资料档案在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建设活动。加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地质资料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创新发展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制度,健全规范了工作管理,实现了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从而可以满足社会对数字地质资料的不同需求。

加强数字地质资料档案的建设,也拓展了地质资料在信息社会中的服务领域。数字地质资料档案馆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也进一步促使了数字地质资料的可持续发展,它将会为江苏省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于“[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裁云刃]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9762.html

(16)
裁云刃的头像裁云刃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裁云刃的头像
    裁云刃 2025年09月12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裁云刃”

  • 裁云刃
    裁云刃 2025年09月1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寻找了...

  • 裁云刃
    用户091212 2025年09月12日

    文章不错《[紧急求助]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什么时候开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