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杨再思的相关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再思的相关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并追封杨再思为诚州刺史,赐爵英惠公、英惠侯,立杨英惠侯墓碑,嘉奖旌表,由朝廷赏赐兄弟绢帛回籍。从二世起,随官任职,散居十地。子孙开始与土著峒苗各族联姻融合。宋初,在民族地区设置总管府、军民总管府、都护府等地方政权。自三世起,杨再思后裔世袭土府的有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等,官民相通,地方升平,出现了空前盛世。朝廷思念杨氏治世之德,九次褒封杨再思为王侯,弘扬德范,赐庙供养。五溪地区各民族人们也纷纷建立庙宇,祭祀杨再思。至今仍然香火不断。宋诗人陆游题杨再思庙对联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十月十四日,杨再思第五夫人郑氏逝世,敕封随阵夫人。生子一:杨政钦,亦名杨政俭。
杨再思是唐未五代时期靖州“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五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
后梁时期,马殷据湖南,称楚王。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
梁开平五年(911)马殷遣吕师周经飞山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当时在黄河支流泾河流域的中上游,设立了北地郡。西汉初年,从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就是其中之一,在今镇原县境。
安定廿一县 临泾负盛名
西汉时安定郡共辖21县,即:高平、复累、安俾、朝那、泾阳、临泾、卤县、乌氏、阴密、安定、参 、三水、阴盘、安武、祖历、爰得、眴卷、抚夷、彭阳、鹑阴、月氐道。郡城当时设在高平。临泾古县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县份。
临泾县,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从西汉初的公元前二世纪建立到明代洪武二年废县,经历了1500多年的沧桑岁月。其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段漫长的 历史时期内,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人以地而立基,地因人而出名。国史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就有二十多位。如后汉三贤之一王符、东汉循吏李恂、东汉名将皇甫规、西晋武将胡奋、北朝文仕胡方回、胡叟、北魏重臣胡国珍、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北魏武将胡虔、北齐大臣胡长粲、南齐大臣席阐文、名将田弘、北周良臣席固、中唐循吏皇甫镛、宋代"飞虎将军"向宝、宋代武将曲端、杨政、金时名将张中孚、张中彦、明将仇钺等,不胜枚举。
临泾县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遗址遍地,文物丰富。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公元418)年,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临泾发迹,长安称帝,在临泾县境茹河北岸(今镇原县祁家川)驱民修筑赫连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泾州刺史奚康生,为逢迎出生于临泾县的虔诚佛事的胡太后,开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东岸覆钟山下,堪称陇东一绝,闻名四海。1958年划属庆阳县(今庆阳市西峰区)管辖。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胡国珍死于洛阳,其女胡充华亲主丧事,并将其母皇甫氏的灵柩与其父的灵柩遣使持节护送到临泾县故土(今上肖乡)合葬。其墓葬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525年万俟丑奴于临泾率兵起事,不断扩张。在党原伏杀官军二万余众,斩杀北魏骁将崔延伯,公元527年,自称天子置备百官,改元神平。
隋文帝开皇二年四月(公元582年),隋将韩僧寿、李充分别在临泾县西的鸡头山和河北山,击败突厥。鸡头山在今开边镇,秦始皇曾登临此山。
安定人荔菲世雄于公元616年杀临泾县令,举兵起事,自号将军。
公元774年吐蕃攻临泾。后来唐军在百里城打败吐蕃。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临泾镇将郝玭对泾原节度使段佑建议说:"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要入侵占领,唐军必须加强防御,修筑坚固的城池,屯兵驻守"。段佑采纳了郝玭的建议,向唐宪宗呈请修筑临泾城的奏章被准,奉旨于公元817年修筑临泾城(即今县城西二里处的临泾故城),并在此城统兵镇守,郝玭残暴无比,对吐蕃俘虏刀刳其肉,将尸骨送给敌营,吐蕃兵毛骨悚然,不敢入寇临泾。
公元1132年,宋陕西都统司同统制军马杨政在方山原打败金兵,朝野称颂。
西汉时所置的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县南,东汉时安定郡的郡治曾设在临泾。
唐末和宋代原州置治临泾,属秦凤路。镇原县庙渠(宋属开边)乡的王新庄村白梁湾宋代古墓群出土的白氏古墓志(现藏庆阳市博物馆),明确记载"大宋原州开边寨人户白重立",就是宋代原州治所在临泾的物证。金代原州仍在临泾,属庆原路。
临泾城是临泾县治,一度曾设过安定郡的郡治,又设过原州的州治,也是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从此临泾县被废。但临泾城、临泾街的名称一直沿袭至清朝和民国。民国初年镇原县划为五个区,县城方圆几十里为第一区,又称中区,1935年在县城成立临泾镇。第一区辖一街十六村,村管庄。一街即临泾街,管22庄,即庙沟庄、庙里庄,陈家沟沟、陈家湾、范园子、蚂蚱沟沟、黄蛟岔、毛家堡、张东庄、满州城、黄家湾、张野毛山、莲花池、秦家园子、尤家坪、常家山、谢家山头、张家山、黄家岔、秦家沟圈、白家原、白家小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临泾区,承袭了民国时期临泾镇的名称。区址东移10公里至寇家庙。1958年改为临泾公社。1983年又改为临泾乡。
自然环境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该乡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治国清明,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位于镇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接太平镇,南壤城关镇、屯字镇,西邻开边镇,北毗孟坝镇。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全乡总土地面积28.02万亩,耕地面积9.46万亩。平均海拨1302.9米,年平均气温9.9℃,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10个乡直单位,总人口36971人,总农户8260户,其中农业人口36226人。全乡已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路,镇西、镇三公路穿境而过。全乡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社会经济全乡共有学校21所,其中中学1所,国小18所,幼稚园2所,教师341人,在校学生44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有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4个,医生9人,病床37张。
201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2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7元。粮食总产量15109吨,人均产粮834斤,油料产量856吨。财政收入完成317.2万元,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9个,个体工商户286个。
关于“杨再思的相关信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以松]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863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以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杨再思的相关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再思的相关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并追封杨再思为诚州...
文章不错《杨再思的相关信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