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

网上有关“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段:首段点题,统贯全篇。逐层借长江浩荡奔腾之势,写一亭之胜。将亭之位置,建亭之背景与命名之缘起逐一引出。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第二段:分三层描摹大江之壮、冈林之美与古迹之胜,而归之于亭中所见,紧扣题目,写足「快哉」二字。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於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第三段由宋玉、景差从楚襄王兰台之游的对话,道出「快哉」一辞的出处。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於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第四段:生发议论,说明快与不快的关键乃在於内心之得与不得。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蘇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翻译

长江流出了西陵峡後,才进入平原,水势奔腾壮阔起来。

南边会合了沅江、湘江;北边会合了汉水,水势更加浩瀚,

到了赤壁之下,各水流冲激浩荡,江面辽阔如海。

清河人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齐安,在他住所西南方盖了一座亭子,来观赏江中美景。

而我哥哥子瞻,把亭子命名为「快哉」。

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景观,南北可达百里,东西三十里,

江面波涛汹涌,风云变幻不定。

白天可见船只在亭子前来来往往;夜里可听见亭子下有如鱼龙悲鸣。

景致变化快速,让人触目惊心,无法看得太久。

(这等奇景)现在却可以坐在亭中席上,倚几赏玩,尽情地看个够,令人心满意足。

向西眺望武昌方向群山,山陵上下起伏,草木纵横排列。烟消雾散时,晨曦普照,渔人樵夫的小屋,都可一一清楚地指著数出来。──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

至於那长长的沙洲水边,古城的废墟遗址,曾是曹操孙权傲视争雄、周瑜陆逊角逐战斗的所在,他们所留下的风范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大呼畅快。

从前楚襄王带著宋玉、景差在兰台之宫游赏,恰好一阵凉风飒然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著风说:「真爽快啊!这阵清风,是我和百姓共享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那能共享?」宋玉的话,应该是有所讽刺吧!那风没有雄雌的差别,但人却有得意不得意的变化,楚王所认为快乐的事,却是一般人所忧愁的,这是人事上的变化,和风有何干呢?

人活在世上,假如他心中不痛快,那麼到那儿去不会感伤呢?假如他心中坦荡,不因外物影响而伤害到本性,那麼到那儿去不会快意呢?现在张君不因贬官而烦恼,利用公馀闲暇寄情於山水之间,他心中应该有超出常人的修养,所以即使处在蓬草为门破甕为窗那样的困穷境地,也不会不快乐啊!何况还能在长江清流中洗涤自己,又把西山的白云招来作伴,尽情於耳目之美,来自求安适愉快呢!倘非如此,那连绵的山崖、阻断的山谷、幽深古老的树林,清风吹拂、月光照耀,都是让多愁失意的诗人文士感到悲伤瘦损无法承受的景物,又那里看得出它令人畅快之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一日赵郡蘇辙所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译文)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

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降下骤雨最相适宜,会听到瀑布的声音;冬天飘着大雪最为适宜,(这时小楼)会听到碎玉落地般的声响。(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最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关于“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乐双]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7803.html

(13)
乐双的头像乐双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乐双的头像
    乐双 2025年09月08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乐双”

  • 乐双
    乐双 2025年09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乐双
    用户090809 2025年09月08日

    文章不错《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