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

网上有关“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外国语译员的新式学堂,之所以说它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其主要原因如下:

(1) 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外国语译员而设立的专修外国语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866年增设算学馆,这标志着同文馆开始变为综合性学校。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增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目,相互衔接。

(2)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儒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致贯穿始终。

(3) 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注重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前3年侧重外国语的学习,后5年偏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自开馆后,即以译西书为要务,先由外国教习翻译,后由学生襄助或自译。京师同文馆为戊戌变法前国内译西书的重要场所,另附设翻译处、藏书阁、天文观察台等。

(4) 京师同文馆在重视学生传统封建道德习惯培养的同时,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如由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其中就有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强盗逻辑,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外国教员课上、课下向学生自由谈论基督,以兜售他们的“基督文明”。

(5) 同文馆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到外国人手中,总教习为洋人,教员也以洋人居多。

(6) 京师同文馆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之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关于“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乐正恒宇]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6214.html

(2)
乐正恒宇的头像乐正恒宇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乐正恒宇的头像
    乐正恒宇 2025年09月05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乐正恒宇”

  • 乐正恒宇
    乐正恒宇 2025年09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

  • 乐正恒宇
    用户090501 2025年09月05日

    文章不错《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