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

网上有关“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花香、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接下来分享《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

《广玉兰》课文原文

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原来,在林阴道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那一阵阵幽香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园丁说,这些树木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有了它的衬托,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广玉兰》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摘 要: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地域习俗的不同以及诗人自我审美情趣的迥异,中外诗歌中关于春天的描写也是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以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春天意象为例,浅析春天意象在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春天 宋词 浪漫主义

 一、引言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都曾用春天这一季节意象去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情感,中外诗歌都要求诗歌要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要求高度集中,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文化背景有差异,因而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差异。因此,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中外诗人的表现手法也会不同,如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对春天的描写。

 二、静淡寄意的水墨画与色彩绚丽的油画

 春天,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经常描写的对象,翻开《全宋词》,一幅幅春天的景象映入眼帘,一句句渗透着春愁、春恨的诗句跳跃在心间。如:“夜雨如倾,满溪添涨桃花水。落红铺地。枝上堆浓翠。去年如今,常伴酴醾醉。今年里。离家千里。独猛东风泪。”(《点绛唇·春雨》赵长卿)(唐圭璋,1999:4)春天的景色在一场春雨过后变得如此的美丽,但这种美丽给人一种憔悴的感觉,枝头的翠绿更惹人喜爱。中国古人用写意的方式描绘出来了春雨后的景色,而这种环绕着春愁气息的景色犹如一幅淡淡的春景水墨画,诗人在春雨过后的春天把乡愁寄托在了落花流水的意境之中。又如:“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远,苹满汀洲人未归。”(《江南春》寇准)(唐圭璋,1999:31)江水飘渺,柳树依依,诗人在杏花纷飞的春天等待着,或者是被等待着。这恰恰是一幅用几笔淡墨所勾画的静淡的春愁画卷。

 宋词中对春天的这种静淡寄意的描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有很大的关联,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文化,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取决于个人在宗法网络中的关系。在文学表现中体现以理节情、情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再则,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主张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因此古代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而且在寄意中又显露出独有的山水画般地静态。

 春天,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诗意宠儿,在西方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它更是绽放出了亮丽的色彩,表现出了与中国古诗不同的热闹欢腾气氛的特点。如前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中的《春》则把春天的热闹和喜气洋洋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长笛鸣,/长笛暗。/鸟儿们,/齐欢腾;/夜莺啼,/在山里;/在天上,/喜洋洋,/喜洋洋,/欢欢喜喜迎新年。”(布莱克,1999:50)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阳春三月作》用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春天:“雄鸡啼叫,/溪水滔滔,/鸟雀声喧,/湖波闪闪,/绿野上一片阳光;/青壮老弱,/都忙农活;/吃草的群牛,/总不抬头,/四十头姿势一样!/残雪像军队,/节节败退,/退到山顶,/面临绝境;/耕田郎阵阵吆喝;/山中有欢愉,/泉中有生趣,/云朵轻飏,/碧空晴朗,/这一场春雨已过!”(华兹华斯,1996:83-84)通过上述两首欧洲浪漫主义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一些共同的特征:描写春天都是不遗余力地多方面的展开这个大自然最美丽的季节,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特点与西方的文化形态是分不开的。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而不是靠血缘的纽带来维系的伦理道德关系。在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直率。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往往热情奔放,重笔浓彩,在描绘景物时总像是在绘制一幅油画。

 三、天人合一的抒情言志与自由浪漫的意象描写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志”在胸中激荡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古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童庆炳,2000:67)感的是“物”,“动”的是“人心”,是人心中的“志”或“情”,强调的是心与物、物与情之间的相互感应。只有当胸中的“志”被情感所浸透、融会时,才能产生创作激情,才能“发言为诗”。正是抒情性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在艺术境界方面追求的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如在一些山水田园诗中诗人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所见的景象,寥寥几笔,重在神似,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欧洲人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再现、写实。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对人物事件详细描绘,故篇幅较长。难怪布莱克、华兹华斯在描写春天的诗歌里,无不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春天,因此逼真、细致,给人一览无余、色彩斑斓之感。

 春天意象在宋词和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抒情表现,宋词是一种抒情言志的、含蓄的、内敛的情感表达,而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春天往往是直抒胸臆地情感流露。

 四、结语

 中西诗歌的比较是无穷无尽的,春天意象在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比较研究也是无限纵深拓展的,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总结本文的主旨,即“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1987:76)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著.全宋词[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2]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张炽恒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50.

 [3]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杨德豫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83-84.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7.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6.

 作者简介:薛朋(1986-),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西方文学研究。

关于“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尔蓝]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2817.html

(3)
尔蓝的头像尔蓝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尔蓝的头像
    尔蓝 2025年08月28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尔蓝”

  • 尔蓝
    尔蓝 2025年08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尔蓝
    用户082806 2025年08月28日

    文章不错《广玉兰课文原文及作者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