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

网上有关“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南北朝时期,战乱期间和各政权杂立期间,赋役制度混乱,制度也不稳定,临时征派的现象和严重。

但在这个时期,也确实有一些颇有成效的赋役制度。比如南齐税制中有不收粟、帛、杂物而收钱的规定,从赋税发展史来说,它与财产税的出现一样,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南朝赋役制度,沿袭东晋后期的租调九品相通,但各朝又有所变化和发展。总体上看,赀税和关市之征是南朝赋税征收的主要形式。

赀税就是财产税,即按照民户财产估价总额所征之税。

南齐的税制同于宋代。宋代时的三调为调粟、调帛与杂调,又名三课,一年3次分别征收。但南齐的调粟、调帛与杂调并不就是调实物。不收粟、帛、杂物而收钱。

以三调为形式的财产税,在梁陈时期,基本上维持下来。梁天监初,一度改调帛为计丁为布,但后来又有三调。

赀税或者说财产税,适用于士人以外的所有的人户,是南朝最重要的税收。此外,南朝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收,即关市之税。因为商业交换发达,关市之征成为南朝财政收入的必要构成部分。商业及商业有关的税收在南朝税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税即关津之税。在南朝有埭、津、渡、桁税。埭税,即牛埭税。南朝于风涛迅险、人力不济之处立牛埭,出租官牛,以助民运。

津为过津税,也称之为津税,四方都有。桁与航同,是浮桥的意思。南朝建康有朱雀桁渡,为以舟济河。所以桁、渡也有税。

在关、市之税方面,南朝规定军人、士人、二品清官,并无关、市之税。

这非哪一朝所制,而是南朝的旧制。

除此以外,南朝尚有行之于蛮族和俚族的赋税,叫做赕物。某些少数民族以财物赎罪称赕。还有行之于官吏的赋税,叫做修城钱。做官者只要满20天,就要送修城2000钱。此制在南朝一直延续下来。

以上所述南朝赋税,主要的仍是赀税,其次才是关税。由于南朝的赀税已具有财产税的性质,对财产少的人来说,减轻了负担。

南朝庶民需担当徭役。丁有半丁、全丁,役有半役、全役之分。全丁就是成年男子。南朝宋的王弘建议:15岁至16岁宜为半丁,17岁为全丁。

这个建议为宋文帝所接受,成为定制,齐时未见改变。

南朝徭役还有吏姓、事力、滂民等。吏姓承自魏晋吏家。事力或称力,一般为官家私人服役。滂民是杂役之民,多用之于山泽。至于多少户出一个滂民,则各县不等,比如山阴县是每百户一滂。

南朝能免除徭役的,只有士族。有的庶民为了逃避徭役,就买通有关官员,在黄籍上改为士流。一入士流,便可使役别人。

改为士流主要是更改出生年月,谎报爵位,而这种爵位,不一定要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爵位,可以是远祖的爵位。注上后他就可以变成士族,就可以免除徭役,使役别人。改注籍状的问题,到齐时非常严重。因此齐武帝不得不下令整顿黄籍。此后徭役制度发生了变化。

北朝的赋役制度确立于398年设置的八部大夫,负责功课农耕,量校收入。

鲜卑拓跋部族的八部体制,创始于部落联盟时代,当时将王室直接统辖以外的国人分成7个部分,分别由其7个兄弟统领,形成拓跋部族的宗室八部,诸部之长称为大人。宗室八部是拓跋部落联盟的主干力量,也是后来拓跋朝廷政权发展壮大的基础。

拓跋政权入主中原之初,基于巩固政权和保持拓跋贵族特权的需要,在职官体制上采取了双轨制:一方面仿行中原汉族朝廷的政权结构;一方面继续保留着拓跋部传统的部落组织形式。

此时的八部大夫实为全国的行政长官,并非单单是管理诸部的首脑。北魏的赋法对八部同样适用。北魏建立之初,在赋法上承继晋朝租调九品相通。

48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颁布均田令。它规定: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70岁时交还朝廷。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需要交还朝廷,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奴婢与耕牛也可按规定领种土地,但每户只能让4头耕牛领取土地。授土地时还对老少残疾鳏寡给予适当的照顾。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北齐和北周继续实行均田制。北齐的租调比北魏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两石要重。北周在征收上,规定了青年、中年、老年之别,这是赋法上的又一个改进。

在均田制外,北朝尚有屯田制。比如北魏就曾进行屯田,田赋上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免其正课并征戍杂役。再如北齐也于缘边城守之地屯田,田赋上无具体规定,只是年终根据收入来定。这是在均田和民调之外的另一种田制和税制。

北朝的役龄,各朝有所分别有所联系。北魏实行均田制度以前,已将丁男或男夫定为15岁以上。北齐定为男子18岁以上,65岁以下为丁;66岁以上为老;15岁以下为小。

西魏定为男18岁以上,64岁以下为丁;10岁以上,17岁以下为中,65以上为老,9岁以下为小。

在徭役的征发上,各朝都有服役轮番的现象。徭役的任务包括筑皇宫垣、运输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仍旧是租调运输。

北朝又有所谓城民、府户、隶户、吏等,他们是卒役与兵役的主要来源。

城民的来源是被征服的和被迁徙的各族人民。城民的身份如同皂隶。城民的子孙还是城民。他们不仅要负担各种杂役,而且还有兵贯,父子相袭为兵。

城民分布地区广大,西至凉州,北至朔州,东至兖、徐,南至荆州,无不有城民。他们是北魏统治者劳动力和兵员的一个重要来源。

北魏的府户及兵户、军户置于边境地区。这种户服的是兵役,在平时也被他们的上司役同厮养。八部在边镇当兵,原来不在府户之列。但自孝文帝迁都以后,八部地位下降,被视同府户。

魏明帝时,北魏诸州镇有军籍的府户、镇人或城民都被废除了,他们都成了郡县编民。然而军队不能没有,原来兵员的来源靠府户与城民,现在他们既已为民,也要服兵役。

隶户在魏初便已存在。隶户用于杂役,与城民不同的是,城民归地方管理,隶户则由朝廷掌握;城民为朝廷提供杂役与兵役,隶户则只提供杂役。

城民始终属于朝廷,隶户可以用来赏赐,而一经被赏于他人,便成为私役。城人至魏明帝时已不存在,可隶户依旧存在下去。

吏在南北方都有。北朝又有事力,也就是吏役。州、郡、县事力均由在官当无月薪的小吏充当。北周武帝时,对魏初以来北方人户复杂化进行了一次大澄清。此后无论劳役与兵役,均由郡县编户担负,劳役与兵役一致起来。北周丁兵合在一起,出现八丁兵、十二丁兵之类,原因也在这里。

免役免赋在北朝也有它的规定。北魏鲜卑族高门子弟去当兵的,可以享受复除的特权。这种复除指的是赋税。

在北朝民役方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纳资代役的出现。这是北魏百姓已可用绢布代替现役的征象。这与南齐不收粟、帛、杂物而收钱,具有同等进步意义。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它以财产为课税对象,向财产的所有者征收。周朝行廛布,廛为市内邸舍,布为对公舍的收税,是早期的房屋税。财产税属于对社会财富的存量课税。

士人是我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他们是朝廷政治的参与者,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我国古代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蛮族我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也称南蛮。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是由东方迁来,秦汉以来,仍以蛮泛称南方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巴人、百越、畲民、羌族、吐谷浑等。

俚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少数民族。先秦时期主要分布在南方区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俚人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孝文帝拓跋宏,本姓拓跋,后改姓元。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玄色,黑色。因差役常穿黑色衣服,故名。原为古代的贱役。源于春秋时期的等级之说,所谓皂,无爵而有员额者;所谓隶,获罪者狱其责,即因犯罪而服役者。

魏明帝。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继位之初颇有建树,但后期大兴土木,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北周武帝,宇文邕,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人。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改革图强。他还发明了北周象戏,代表作品有象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改革过程中,他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朝廷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三长制是立邻、里、党三长,控制人口,征发赋役。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周礼 考工记》“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是什么意思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抗美援朝的历史简介100字

意思是: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理想化)的城市面积为9平方里,每侧有三门,城市里共有9条南北向干道,9条东西向干道,每条干道路幅宽9轨(一轨为两轮马车轮间距),左面(东侧)为祖先的宗庙,西侧为祭天地的社稷坛,南面皇宫,北面是集市。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白话译文: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

[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

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

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路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住在那里。路门外有九室,九卿在那里处理政事。把国事划分为九个方面,由九卿负责治理。

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城内]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

用王宫宫墙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此文出自西周·周公旦所著的《周礼 考工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废黜殷祀,袭击淮夷以后,回到西周首都丰京,写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礼》,是西汉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籍,是记录周代礼制的集大成者。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各种典礼所用的音乐主要是“雅乐”——宗周丰镐京畿之乐,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作者简介: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姬发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

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扩展资料:

抗美援朝部队伤亡情况:

据有关统计,中国为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共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

美国在朝鲜战争纪念墙上所刻的数字为死亡54246人,失踪8177人,被俘7140人,伤103284人,总计172847人。?

美国国防部公布54246为战争期间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36574名战区内死亡人数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鲜战争中的作战减员共计142091人,其中当场阵亡33629人,战区内死亡36574人,负伤103284人,失踪或被俘5178人。

美国在战争中的战费支出是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8月14日公布,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包括毙、伤、俘)109.3万余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公布的“联合国军”伤亡总数是147万余人。美国与韩国官方公布各自作战减员数字总和为113万余人(不包括其他“联合国军”作战减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抗美援朝

关于“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宣玉翠]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15487.html

(5)
宣玉翠的头像宣玉翠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宣玉翠的头像
    宣玉翠 2025年10月01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宣玉翠”

  • 宣玉翠
    宣玉翠 2025年10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南北朝...

  • 宣玉翠
    用户100103 2025年10月01日

    文章不错《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