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

网上有关“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康熙皇帝一生六下江南,五次亲自拜谒明孝陵,唯有一次是派遣大学士马齐代劳祭拜。每一次拜谒,康熙都极尽虔诚,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作为清朝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噶尔丹,文治武功都非常卓越,被称为盛世明君。为什么他会对明太祖朱元璋如此崇拜呢?

我们看看康熙第一次祭拜明孝陵的情况。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祭拜明孝陵。史书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从中可以看出,康熙谒陵态度之恭敬、举止之谦卑、礼数之周到、气氛之隆重,足可感天动地。这次谒陵也确实达到了康熙想要的效果: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康熙作为盛世明君,为何对前朝皇帝如此尊崇呢?五次亲自谒陵,到底深藏着康熙什么样的动机呢?这里面当然有着复杂而又深奥的政治意图。

其一:向天下宣示大清国祚承袭明朝正统,不是非法的外来政权。

满清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但天下人并不认可满清的正统地位。清军入关后打败了李自成,多尔衮为崇祯皇帝发丧,厚葬崇祯帝于思陵,并派人修缮和保护明皇陵。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大明遗臣遗民的好感。这也说明,清朝的统治者一开始就有宣示正统、寻求认可的意识。

然而一系列屠杀事件,如扬州三日、嘉定十屠,深深地伤害了汉人的心,特别是江南一带汉人的心。紧接着,清廷又不遗余力地剿杀南明政权,还推出极度侮辱汉族人格和尊严的?剃发令?。老百姓认准了清朝就是野蛮政权、外来政权、非法政权。因此,汉人对满清的反抗和反感从来没有停止过。

尽管清廷一直宣称大明是李闯所灭,大清承袭天命,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可是,谁信呢?康熙亲政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抚平汉人心里的创伤,满清朝廷就永远得不到合法的承认。同时他了解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不仅把元朝奉为正朔,还恭敬地将元世祖的画像请进历代帝王庙,跟唐宗宋祖一样接受明朝的祭拜。朱元璋的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康熙。

于是,康熙用三跪九叩之礼祭拜朱元璋,来证明大清国祚承袭明朝,大清政权是正统合法的。

其二:向天下表达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

顺治在位期间,大清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江山一统。特别是康熙平定三藩后,国家的领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完整。但康熙深刻地知道,江山一统可以靠武力实现,但文化和人心的统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满洲八旗虽是国之命脉,但已经开始出现腐败堕落、战斗力低下的现象。享受特权的满洲八旗不仅故步自封、顽固守旧,还歧视汉族、欺压汉人,更是让康熙忧心如焚。

康熙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满汉融合的步伐。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十八年,开始举办博学鸿儒科,擢拔了一大批汉族饱学之士。同年,康熙设立南书房,让汉人为他讲学,让汉人为皇亲贵族授课。他还下令满洲八旗必须学会说汉语、写汉字、读汉文,朝堂奏事一律说汉语,只有重要公文才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包括后期他亲赴曲阜祭孔、编撰《康熙字典》、《康熙永年历法》等,都是全面向汉文化学习靠拢的重要举措。

虽然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满汉融合。但是受益的多数只是汉人中的达官贵人和儒生仕子,普通老百姓没有太明显的获得感。要让天下百姓接受大清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来得最快的方式就是祭拜明孝陵。他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跪,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其三:向天下传递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决心。

在第一次祭拜明孝陵时,康熙已经正好年满30岁,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年龄,更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年岁。康熙心中也有一个梦想和目标,他要做一个盛世明君,他要做一个功载千秋史册的皇帝,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朱元璋都可以当得起他的偶像,都可以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

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从参军到登上帝位仅用了1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再加上朱元璋还有着坚强的内心、旺盛的精力、超强的手腕、雷厉的作风、杰出的政绩,这一切都是值得康熙学习的。事实也证明,清朝所实行的政策制度,绝大多数都承袭明朝。

在康熙心中,朱元璋就是一座丰碑,?治隆唐宋?是实至名归的。他极尽虔诚、隆重热烈地祭拜明孝陵,就是向天下昭示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强大决心。

康熙简介

刘师培:“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

梁启超:“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光地卖其友陈梦雷,而主谋灭耿、郑,皆坐是贵显。然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闽人,给事中,与光地同乡。劾之,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窃附程朱、陆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质而言之,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程朱、陆王之学统,不幸而见纂于竖子,自兹以往,而宋明理学之末日至矣。”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 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页)

梁启超:“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李绐、郑成功以覆明祀,前人无讥,全谢山始诃之。))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汤斌虽贵,而食不御炙鸡,帷帐不过枲絅,尝奏对出语人曰:生平未尝作如此欺人语,后为圣祖所觉,盖公孙弘之流也。).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铸,岂待问矣!” 后此则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方苞、徐乾学辈,以媕婀夸毗之学术, 文致其奸,其人格殆犹在元许衡、吴澄之下,所谓《国朝宋学渊源记》者,殆尽于是矣。(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卷 新民说: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18页)

章太炎:“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江藩)《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章太炎.《国学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章太炎:“斌既有吏才,而知取与之术,欲托方闻大儒以自华。闻孙奇逢讲学夏峰,往从受业十年。又尝与黄宗羲问对,则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山水,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然本意欲以此养高,出而缘饰吏事.故终身无自得。特工为剽取,调和朱陆间以自文。而流俗遂相扇为大儒,稍稍忘其拒义师战功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章太炎全集?别录乙?汤斌》)

邓实 :邓子又曰:余叙述一代学术,而不及在高位者,如宋学一派,则二魏象枢、裔介、汤斌、李光地,汉学一派,则徐乾学、纪昀、阮元、毕沅,皆以大人先生,执学界之牛耳,然而无取焉者,一则伪名道学,以腴媚时君,一则著述虽富,或假手于其食客,是故清学而有此巨蠹之蟊贼,而清学亦衰矣。(清代学术之流变 《国学今论》《国粹学报》第一年(1905)第四、五号)

朱维铮:“作为康熙提倡的‘真理学’后的头一个表率,汤斌做官是小心的。……他学问虽低劣,却极善于揣摩君心,在向皇帝辞行时便说自己的长处唯在‘平生不敢自欺’。他看准比自己小两纪多的皇帝想追步汉武帝、明成祖,便自甘扮演当代的公孙弘、解缙。……等到皇帝发觉他也会欺骗,那已在他死后。”(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6—207页)

张鸣:“清朝皇帝提倡理学,为的就是让臣子安分守己,老实效忠。康乾年间的理学家,个个都是规规矩矩装孙子的宝贝。说他们虚伪是可以的,像汤斌那样,位极人臣,总是穿补丁裤子在人前晃来晃去。但说他们会有什么悖逆犯上的言论,打死他们都不敢,做梦都不敢。”(张鸣《五光十色说历史●乾隆为何将孝子官员凌迟?“英主”只需要奴才》)

张鸣:“清朝的文字狱很猛,士大夫即使特别有写作的爱好,也得三缄其口。那些对名声有特别偏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自我表现。东汉的士人,是争着做孝子,而清代的士人,则喜欢做理学家。其中,做自薄自刻的清官,就是表现的一种。只是汤斌的禁欲行为,虽然很像海瑞,但海瑞可以抬着棺材上书骂皇帝,汤斌却不敢。刻薄自己行,刻薄皇帝,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康熙朝,最害民的弊政,就是满人圈地,从未见汤斌对此说过一句话。这样的清官,其实只是顺臣。”(张鸣《理学之顺臣与清官》)

徐世平:“清朝谥文正,是从乾隆朝开始的。他所谥文正,以汤斌这个汉族文人为对象,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归随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乾隆用意也是清楚的,树汤斌而达到收拢汉人的政治目的。用邹容的说法,‘人中虽贤’者,不过是‘驯静奴隶’也。汤斌死后,其墓志铭由其乡人田兰芳撰文、吴学颢篆刻,两人是平民儒者,层次和级别比较低,根本不符合御祭御葬的体例。由此可见,汤斌显然是因为政治需要而被刻意拔高的。”(《重读历史:汤斌凭啥成为清朝文正第一人?》)

满清的皇帝康熙对汤斌进行过多次批判和指责。康熙帝指出汤斌、李光地为伪道学,“以帝王之好恶为瞻而变易其说”,“汉人行径殊为可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标点整理 1984年 北京 中华书局版《康熙起居注》)。说汤斌“并不能践其书中之言”。(1989年版《辞海.汤斌》)“昔江苏巡抚汤斌、好辑书刊刻,其书朕俱见之。当其任巡抚时,未尝能行一事,止奏毁五圣祠乃彼风采耳,此外竟不能践其书中之言也。”(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使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岂有在人主之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者乎?”(《圣祖实录》卷一六三)康熙一再批评道:“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视汉官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熊赐履所作《日讲四书解义》甚佳,汤斌又谓不然。以此观之,汉人行径殊为可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标点整理 1984年 北京 中华书局版《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干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奇案之一。

关于“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天巧妙旋]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13486.html

(7)
天巧妙旋的头像天巧妙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天巧妙旋的头像
    天巧妙旋 2025年09月23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天巧妙旋”

  • 天巧妙旋
    天巧妙旋 2025年09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 天巧妙旋
    用户092308 2025年09月23日

    文章不错《日讲四书解义(关于日讲四书解义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