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年代 纪传系列 典志系列 编年系列
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会要、会典、史学评论、学术史) (含纲目、纪事本末、起居注、实录)
周朝 孔子《春秋》
左丘明《左传》
汉朝 前91 司马迁《史记》
侯瑾《汉皇德纪》
92 班固《汉书》
200 荀悦《汉纪》
晋朝 285 陈寿《三国志》
袁宏《后汉纪》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南北朝 440 [宋]范晔《后汉书》
488 [南齐]沈约《宋书》
514 [梁]萧子显《南齐书》
554 [北齐]魏收《魏书》
唐朝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636 姚思廉《梁书》《陈书》
令狐德棻《周书》
魏征《隋书》
李百药《北齐书》
648 房玄龄《晋书》
659 李延寿《南史》《北史》
708 刘知几《史通》
801 杜佑《通典》
803 苏冕《会要》
853 崔铉《续会要》
韩愈《顺宗实录》
五代 945 [后晋]刘昫《旧唐书》
宋朝 961 王溥《唐会要》
963 王溥《五代会要》
974 薛居正《旧五代史》
996 钱若水《太宗实录》
1001 宋白《续通典》
1053 欧阳修《新五代史》
106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吕夏卿《唐书直笔》
107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1084 司马光《资治通鉴》
1161 郑樵《通志》
1172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173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18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185 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119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195 [金]张暐《大金集礼》
120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12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11 徐天麟《西汉会要》
12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1226 徐天麟《东汉会要》
1229 陈均《皇朝编年举要》《皇朝编年备要》
1236 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
1253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年本末》
1263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264 金履祥《通鉴前编》
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128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1307 马端临《文献通考》
1322 《元典章》
1331 虞集《经世大典》
1344 脱脱《辽史》《金史》
1345 脱脱《宋史》
1350 陈桱《通鉴续编》
明朝 1370 宋廉《元史》
1473 《资治通鉴纲目(考订)》
1476 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
1502 徐溥《大明会典》
1507 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
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
1529 杨一清《大明会典(续修)》
1566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
1567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1576 申时行《大明会典(重修)》
1587 张居正《大明会典(重修)》
1595 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
1602 王圻《续文献通考》
160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606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
1608 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
《明实录》
1638 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严衍《资治通鉴补正》
徐学聚《国朝会典》
1644 董说《七国考》
清朝 1651 谈迁《国榷》
黄鹏扬《史评辩正》
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678 黄宗羲《明儒学案》
王夫之《读通鉴论》
1690 《康熙会典》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694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170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1711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733 《雍正会典》
1739 张廷玉《明史》
1763 《乾隆会典》
1765 蒋良骐《东华录》
1767 《续文献通考》 《御批通鉴辑览》
1775 《御批通鉴纲目三编》
1784 《续通典》、《续通志》
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1797 毕沅、冯集梧《续资治通鉴》
1798 章学诚《文史通义》
1818 《嘉庆会典》
1838 《宋元学案》
1862 夏燮《明通鉴》
1871 陈鹤、陈克家《明纪》
王先谦《东华录》
1887 龙文彬《明会要》
1893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1899 《光绪会典》
1900 杨晨《三国会要》
1902 梁启超《新史学》
1904 孙楷《秦会要》
1905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徐松《宋会要辑稿》
姚彦渠《春秋会要》
李铭汉、李于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1911 朱铭盘《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
《清实录》
民国 1922 柯劭忞《新元史》
1928 赵尔巽《清史稿》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共和国 198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明世宗朱厚(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次子,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皇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继承皇位。
明世宗朱厚于嘉靖元年(1522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在位时间之长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子明神宗,年号嘉靖,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父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
明世宗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中后期崇信道教,痴迷于炼丹,致使后来发生“壬寅宫变”,明朝国势日益衰微。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驾崩,终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1、早期经历
明世宗朱厚是兴献王朱的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王府大道12号,朱厚幼时聪敏,兴献王亲授书史,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重礼节,遇事有主见,其母子入宫前与礼部已有两次争议,其父母皆葬于钟祥明显陵。
即位后,在如何尊崇其父母的问题上与礼部及众多朝臣又发生冲突,史称“大礼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辩,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这些事充分显露出了朱厚少年时即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性格。
朱厚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
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从此心中留下阴影,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形成北方蒙古侵扰不断,有识的官员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可以说朱厚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虽然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嘉靖帝是明代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孙子明神宗的皇帝,嘉靖帝继位之初,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
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
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
三是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
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
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
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礼议之争”,也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兴王妃蒋氏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三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有200多位文武官员受到不同惩罚,其中杖死17人,终于追尊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2、推行改革
嘉靖前期世宗在张璁的辅助下大刀阔斧推行了改革,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内容广泛,成效显著,所以获得很多赞美之声,河南道御史刘安说:“今明天子综核于上,百执事振于下,丛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气耳。”
明代名臣张居正在万历三年(1575)以自己少年时的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的成就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
明人黄光升《昭代典则》载:“张孚敬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隆庆二年(1568)进士李乐对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的积极作用给予的较为全面的评价,言道:“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注:《见闻杂记》卷11)
外戚为害天下,明世宗又和张璁、方献夫在革除外戚世封的问题上达到了共识,下令永远废除此制,《明通鉴》编纂者说:“安昌伯钱维圻卒,其庶兄维垣请嗣爵,下吏部议。尚书方献夫等言:‘外戚之封,不当世及。’历引汉、唐、宋事以证。璁以为然,力主之。上善其言,诏:”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终其身,毋得请袭。’自是,外戚遂永绝世封。”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名山藏》总结嘉靖前期“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至于稽古礼典,取次厘毖一切,创必表章,轶往宪来,赫然中兴,多孚敬(张璁)所翼赞。”何乔远认为嘉靖前期出现的国家中兴是得益于首辅张璁推行的改革。
由于在张璁之后的阁臣中无人能够担当继续推行改革的重任,于是,明朝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因循败政之中,嘉靖十八年后,世宗从锐意进取转向消极荒殆,在嘉靖后期,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亦言:世宗“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注:《明史》卷226《海瑞传》)。
3、壬寅宫变
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为求长生不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当时古人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
这也只合生在环境尚未污染之时的古人使用,今人断不可取,盖今日之晨露,已囊括了多种金属重粒子矣,可惜明世宗嘉靖帝不懂此法,此人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癫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宫变。
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起义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希望勒毙他,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马上领人来救驾,将宫女们制服,嘉靖帝被救下后吐血数升,但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后来,朱厚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4、朱厚去世
嘉靖皇帝生命的最后几年,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
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载。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驾崩于乾清宫,年60岁,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继位,年号隆庆,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以海瑞为代表,赦免了所有谏言诸臣,从这一刻起,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万(隆庆、万历两朝)大改革的序幕!
关于“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宰父国娟]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hnjsjm.com/hainin/1074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宰父国娟”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有关历史的古代书籍有哪一些》内容很有帮助